电 话:0531-87415100
传 真:0531-87415981
邮 编:250306
目前各地饲养褐壳蛋鸡的数量较多,一些饲养该类鸡种的单位反映,鸡群有时发生鸡蛋壳色变浅变白、 深浅不一或出现色素斑块,并伴有蛋壳质量不良的问题。现就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综述如下。
1 褐色蛋壳与色素形成
1.1 鸡种与蛋壳色泽 蛋壳颜色是蛋外部质量的一个特征性状,是最直观的品种特性。国内引进的高产蛋鸡品种中,有色蛋壳鸡种基本都属于褐壳蛋鸡。蛋壳色泽遗传力为0.58~0.76。国外学者Flock(1987)也证明,蛋壳颜色有较高的遗传力。但壳色性状为多基因影响,褐色基因依个体遗传结构的差异,表现出由棕色到浅褐不完全显性,色泽差异玄殊,如半同胞分析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30~0.90。上海华申曾祖代鸡场对罗曼祖代褐壳蛋鸡四个系遗传性能测定,31周龄蛋壳颜色遗传力平均为0.429(0.32~0.50),42周龄为0.41(0.31~0.59)。一般来说凡经过长期选育的鸡种,壳色深浅相对固定,但现代商用褐壳蛋鸡则因壳色存在着遗传变异,在壳色一致上还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品系间杂交所造成的。因此,减少群体壳色变异,提高一致性和蛋的商业价值,仍是今后褐壳蛋鸡育种方案中选择之一,好在这种选择是有效的。
1.2 蛋壳色素的形成 蛋壳颜色是子宫中沉积色素的结果,这种色素称为棕色素,是蛋壳外面釉质层的构成成分之一,在蛋产出前4至5小时形成。当卵通过子宫部粘膜 时,官腔扩大,由于子宫壁平滑肌的収缩,使卵转动,其上皮粘膜的分泌物均匀涂布在卵的表面。子宫粘膜为假复层拄状上皮,由具有纤毛的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顶细胞与钙的分泌有关,分泌细胞与分泌蛋壳釉质层有关,固有膜内分布有管状腺,直接开口于官腔,关于蛋壳棕色素的生物合成途经和机理很复杂,据禽类生理学资料介绍,其化学成分为棕色素卟啉,来源于血红蛋白分解物,即与衰老、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的破坏有关。当红细胞在肝、脾和其他部分的网状内皮系统被吞噬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很快就被分解为珠蛋白、胆绿素和铁。其中珠蛋白和铁可重新参加体内代谢,唯有胆绿素被还原为胆红素,经血液转运至肝脏后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大部分作为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还有小部分又在肠道重新吸収,经血液入肝或转送至输卵管等部位,作为合成蛋壳素的原料。因为红细胞衰老破坏连续不断进行,这种色素原料不会缺乏,而能够源源不断的由上述分解物满足供应。而后,在经子宫腺体细胞内多个分解合成酶的作用,形成褐色蛋壳素。
2 褐色蛋壳变浅的原因分析
蛋壳色素的表现受种质和生理、生殖机能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1 种质因素 白蛋壳鸡与褐壳蛋鸡杂交,其后代则表现为两者的中间壳色。若用白来航公鸡与有色羽母鸡杂交,蛋壳颜色较浅 反交时则较深。现代鸡种皆为品系间杂交而成,因各育种公司选用育种素材的差异,或种鸡场没按要求的系间杂交制种,结果出现一些蛋鸡群壳色参差不齐。如对某场褐壳蛋鸡进行抽查,随机抽取100个蛋,依深褐、褐、浅褐和浅粉四种色泽分类,分别占33%,39%,16%和12%,虽符合标准色的占70%以上,但有12%色素过浅的蛋,这种现象不能 说与鸡种质量无关。
2.2 输卵管病变 据调查分析,绝大多数褐壳蛋变浅与鸡群发生疾病有关,当病原体侵蚀鸡体后,可直接发生或继发引起不同程度生殖道病理变化,输卵管出现水肿、充血或出血,严重时造成坏死、粘膜上皮脱落,使蛋壳腺体合成和分泌钙及色素机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有鸡新城疫、减蛋综合症、肾型传支、鸡白痢等。因严重侵害生殖系统,除造成产蛋率锐减、蛋壳变薄、无壳蛋增多外,并有蛋壳退色变浅、变白等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证明这类疾病都有生殖系统病变。据江苏农学院石火英等(1995)人工感染禽腺病毒EDS-76 H-1、EDS-76 YG,蛋鸡感染后第4天蛋壳颜色变浅,扑杀后取卵巢和输卵管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母鸡生殖系统均发生严重病变,其中输卵管分泌细胞分泌颗粒空洞化,线粒体水肿、融解,上皮细胞的纤毛大大减少,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而对照组分泌细胞正常,纤毛很规则丰富。这种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生殖系统的病变,卵巢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尤其输卵管上皮分泌细胞异常,即便卵巢能发生排卵,也难以形成正常蛋的结构。另外,还有资料报道,认为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都可影响褐壳蛋鸡的蛋壳颜色和蛋壳强度。
2.3 服用药物 国外报道服用尼卡巴嗪抗球虫,可干扰合成这些色素,导致正常产褐壳蛋品种鸡产白壳蛋。鸡产蛋期预防治疗常发病或混合感染时投服药物,磺胺类、呋喃类、暌乙醇、抗球虫药或驱虫药,使用时间或用量不当,也对蛋的形成有不良影响。例如开产和高峰期禁止使用左旋咪唑驱虫,不要长期喂给磺胺类药物,已免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及正常蛋壳色素的形成。
2.4 其他因素 据对某无发病鸡群所产蛋的抽查,也有蛋壳变浅或带有褐色点斑的蛋。多数颜色变浅的蛋,大头着色重而小头色浅,还伴有蛋壳变薄的特征,蛋面粗糙、成小片状透亮。经取多点蛋壳碎片测量,正常色蛋壳厚平均为3.36微米,在正常厚度范围;变浅蛋壳平均2.94微米,明显比正常色的蛋变薄。斑点蛋有弥漫性针尖大小的点斑或1~2毫米的块斑。蛋色变浅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资料介绍产蛋初期壳色较深,产蛋后期变浅,这是否与生殖机能衰退有关还需进一步证实。一般说蛋壳色素形成与某种营养元素缺乏无关,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例如VA缺乏时能引起输卵管正常粘膜上皮被分层的鳞状角质化上皮所取代,而引起机能失常。GILBERT和OVERFICLD(1986)认为,轻微应激或短时间惊扰的鸡所产蛋的外表覆盖额外的钙,并产生不令人喜欢的蛋壳颜色,其他国外学者也发现颜色不正常、畸形和其他异常蛋的发生率明显与蛋形成期的应激有关。MILLS及RAUCH(1987)还证实了环境因素对蛋壳结构和蛋壳颜色的影响。总之,要达到良好的壳色与母鸡产蛋期饲养管理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3 小结
3.1 凡鸡种质量或杂交制种不当造成褐壳蛋色深浅不一,不属于病理现象 。
3.2 疾病是影响蛋壳颜色的主要因素,短期内蛋壳发生明显退色及蛋壳质量下降,可作为鸡群发病的征兆和诊断有生殖系统病变的几个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及时做出诊断,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3.3 蛋壳颜色的深浅与鸡的饲粮营养无直接关系,也无添加某些营养物作为改善蛋壳色泽的专用添加剂,所以蛋壳退色不能作为判定营养缺乏症的主要依据,是否需要调整日粮或增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用量,还要结合有关方面检查来决定。
3.4 提高饲养管理质量有助改善蛋壳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