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0531-87415100
传 真:0531-87415981
邮 编:250306
禽蛋蛋壳的颜色有白色、褐色、青色、彩色和花斑等多种,鸡蛋的壳色主要有白色、褐色和粉色(或浅黄)三种。壳色是家禽的重要的遗传性状,对褐壳蛋鸡更是重要的经济性状,因为蛋壳苍白或褪色就意味着鸡蛋的商品价值在下降。 壳色具有稳定的遗传特征,常规的饲料对蛋壳颜色的影响很小,但染病和应激对褐壳蛋鸡的壳色影响却极为明显,因此壳色变化也成为疾病感染的重要特征之一。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环境、疫病、体况、营养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研,查找原因。 1.壳色与壳膜色素 鸡蛋的形成约需25小时,其间卵子在子宫中停留约20小时,以形成蛋壳。在成壳的过程中,分布于蛋壳腺表面的上皮细胞开始合成和蓄积色素。色素主要有三种,胆绿素-IX、胆绿素-IX锌螯合物和原卟啉-IX(Baird等,1975),褐壳蛋中最多的色素是原卟啉,由血红素代谢产生。至产蛋前4-5小时,蓄积在蛋壳腺中的含有色素的黏性蛋白液体开始分泌在蛋壳基质上,形成壳上膜(Nys,1991)。产蛋前90分钟,沉积量达到稳定状态。 壳上膜(或称角质层)厚度为10~30μ,其厚度及颜色因生理状态而改变。角质层中含有的色素主要为原卟啉的荧光色素,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红色荧光。褐色和红色壳的蛋,原卟啉含量较高(44.6-66.3mg/kg蛋壳)。 2.影响蛋壳颜色变化的因素 2.1 遗传差异 褐壳蛋鸡合成原卟啉的能力因品种而异。壳色性状的遗传力较强(0.58-0.76),为多基因控制性状。如白壳、褐壳蛋鸡杂交,其后代蛋壳表现为二者中间色。用白壳蛋用公鸡与褐壳蛋用母鸡杂交,蛋壳颜色较浅,反交则较深。将父母代公鸡与商品代母鸡杂交,蛋壳颜色出现红、白分离现象。现代商品蛋鸡品种基本上是由4个品系杂交而成,如果其间某个品系被调换,其后裔的蛋壳也会跟随改变,出现白色、粉色、奶黄色、浅褐色、褐色、深褐色等多种变化。然而,同一品种的家禽,其蛋壳的色泽也会稍有不同,这主要是由饲料、季节等因素造成的. 壳色褪化或均一性变差的同时,壳厚也会减薄,即壳质劣化。作为种蛋,可能会影响孵化质量。但是,肉种鸡蛋壳壳色变异度可以比商品褐壳蛋鸡大的多,色调从深褐色到近乎全白,这是因为壳色性状的遗传选育对肉种鸡来说没有太大的经济意义。 2.2年龄的差异 产蛋初期壳色较深,产蛋后期变浅。可能原因: 1)色素分泌能力下降;2)蛋壳表面积增大;3)造血机能及其代谢机能的减退。因此,随着年龄老化,蛋的锐端比钝端的色素减少亦属正常。 高产蛋率鸡群所需色素多而生成量受限,壳色会相对变浅。 老龄鸡需要超量补钙以维持蛋壳质量,蛋壳钙化过度会掩盖已有的色泽。 2.3 应激反应 蛋壳色素在产蛋前的3-4个小时里沉积最快,若此时受应激,壳上膜的分泌量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壳色变浅,有时出现褐斑蛋或薄斑蛋。 应激源来自多个方面:高温、寒流、转舍、运输、惊吓、强烈的噪音、氨气、疫苗接种、高密度饲养、啄羽、饲粮突变、突然改变日常管理方式、群内欺凌或天敌闯入等等。 良性应激或生理性应激是家禽的重要的基础生物活动,如果因应激而导致机能代谢障碍和组织损害,甚至死亡,这种应激被称为劣性应激或病理性应激。 病理性应激反应将促使鸡体内的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增高,营养素去向被重新分配,令产蛋延迟。卵在子宫中超时宿留,会使壳上膜重新为无定形碳酸钙所覆盖,形成一种略灰的、似被漂白的外观。当然,如果蛋过早产出,没有足够的时间沉积色素,壳色也会苍白。 存在应激反应,就会出现短期的、有时是难以察觉的采食量下降,这将直接导致营养素缺乏。一般的应激反应在2-3天内会自然平息,超过3天还没有恢复,须立即查明是否存在持续应激因素。 2.4 疾病感染 多数情况下的壳色变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禽脑脊髓炎等,都会造成产蛋锐减,蛋壳薄化和褪色。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生殖系统的急切病变。输卵管是最敏感的部位,先是水肿、充血,然后是蛋白分泌减少,后来则是蛋壳腺体的合成、分泌机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色素分泌中止。当感染严重时,输卵管将出现出血、坏死、萎缩,卵巢卵泡液化或萎缩,产蛋率剧烈下降。 细菌性疾病的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当病原菌感染卵巢,也会引起产蛋数量的减少,但不影响蛋壳状况。病原菌感染输卵管则会降低蛋内品质或影响蛋壳形成,若病原菌感染子宫部则会明显影响蛋壳质量。 呼吸道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支原体的感染会降低呼吸道粘膜的抗逆能力,并出现亚临床性炎性反应---有呼吸道问题即意味着抗应激能力在下降,色素分泌能力首先会受到影响。 炎性反应会激发免疫系统立即进入活跃状态,代谢转向于生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活动,蛋壳腺分泌减少或萎缩,壳色、壳强度下降。免疫系统的一些后续反应,如降低食欲、发热、肌肉损伤以及骨骼的重吸收等,会加重对蛋壳形成的不利影响。 2.5 霉菌与毒素 霉菌侵入机体会直接伤害肝脏和破坏粘膜组织结构,通过剖检就可以判明。目前常见的问题多来自毒素,因为通过肉眼观察还无法发现毒素的存在。 毒素源自多个方面:1)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2)滥用药物或剂量过大;3)原料霉变;4)肠道内代谢产物及菌体释放的毒素;5)环境中超量的有毒气体。 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会影响肝脏内的脂肪代谢,阻滞卵泡的成熟。包括类同的T-2毒素、呕吐毒素等,都会引起采食量下降、腹泻等症降低产蛋性能,自然会影响到蛋壳色泽。 药物毒素:在产蛋期投喂磺胺类、喹乙醇、抗球虫或驱虫类药物,会明显影响蛋壳着色。例如磺胺类药物,能干扰蛋壳色素的合成;抗球虫药尼卡巴嗪,按每只鸡5mg/天投喂,24小时内就会改变壳色,更高剂量会导致完全脱色;有机氯杀虫剂也会造成薄壳、白垩蛋壳及蛋壳失色;常用的驱虫药左旋咪唑也不适合于在开产期和高峰期使用。 滥用抗生素,不仅会使机体内的耐药菌株增多,还会影响内脏器官的代谢功能,包括色素的沉积能力。磺胺类、呋喃类、氯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用量过大,时间过长,就可能抑制鸡体内的碳酸酐酶的活性而影响蛋壳色素的合成,甚至令产蛋率下降。 抗生素使用频繁的鸡群,必须经常使用益生素、EM菌等活菌制剂来调整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对蛋白质的代谢能力,这对碱性水质地区的蛋鸡饲养更有经济意义。 因脂肪氧化产生过氧化物、鸡舍氨气浓度过高等引起的毒性反应,同样会使蛋壳褪色。 2.6 营养素与添加剂 营养因素对改善蛋壳颜色的作用不明显,因为蛋壳色素必须经蛋壳腺合成,而蛋黄的颜色大部分可以从饲料中获得。有些间接措施,对改善蛋壳颜色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包括维生素类、酶类以及能改善蛋壳腺或生殖道功能的某些药物。 维生素对抵抗应激反应最为有效。其中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烟酸、维生素K3和维生素E对维持蛋壳的颜色都有所贡献。作为抗应激药物时,在饲料中添加量可比NRC标准增加两倍,维生素A、维生素D用量增加3倍。 维生素是多种代谢酶类的辅基,直接参与代谢活动,也与蛋壳色素的形成有关。例如,维生素B12可影响红细胞的发育,原卟啉的合成则来自于红细胞的降解;VA缺乏时能引起输卵管粘膜上皮鳞状角质化;维生素E和维生素C都是防止组织细胞遭受破坏的生物抗氧化剂。为此,在发生热应激或霉菌侵害时,添加些富含VE的鱼肝油及抗氧化剂,对壳色和蛋黄的颜色的恢复有效果。 饲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对改善蛋壳颜色有利,这不仅是因为油脂能提高日粮能量,也是因为脂溶性维生素对脂肪数量有需求。注意,加油的饲料必须配用抗氧化剂。 酶制剂对改进低档原料的消化率有一定的效果,在低档料中添加1%-2%优质鱼粉或肉粉对改善蛋壳质量有利,因为动物性饲料被降解后,其中的小肽含量高于植物蛋白源。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磷、钙和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尤其是锌)的利用率,利于改善蛋壳质量及蛋壳颜色。在应用高效植酸酶时要防止钙过量,可下调钙水平0.2%-0.3%。 某些添加剂,如酵母、松针粉等,对改善壳色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其中含有某些维生素、酶类,甚至激素和杀菌素等。有人在褐壳蛋鸡饲粮中添加2%陈皮、0.3%辣椒粉或 0.l%的鸡血藤,改善了壳色,但效果不稳。 饲料中添加10ppm的维吉尼霉素、0.1%土霉素钙或金霉素有改善蛋壳色度的作用,但不可以长期使用。 目前已有一些以天然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蛋壳改良剂上市,这些添加剂对因病受损的输卵管功能的恢复有促进效果。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芪、党参、当归、淫羊霍、益母草、补骨脂等活血药物,以及酸枣仁、神曲、陈皮等助消化药物。药物中的芳香酚和黄酮类化合物有提高免疫力,或调节内分泌(如降血磷)的作用。将中药与维生素、胃蛋白酶等配伍,有促进粘膜细胞再生的作用。 2.7 寄生虫侵扰 螨虫的侵扰会使蛋鸡体质虚弱,导致贫血而令蛋壳失色。寄生虫会干扰营养的吸收,同样会造成蛋壳发白。 2.8 管理措施 国外有试验证明,半封闭式产蛋箱优于开放式产蛋笼,收集的蛋多且色泽深(或余钙减少),表明应激减小,拖延产蛋的数量减少。 强烈光照和高温也会使蛋壳褪色,原因还不清楚。通过个体淘汰,可以解决问题,但对散养鸡还是难以处理。 开产越早、产蛋数越多,蛋壳颜色也越浅。可能是由于连产,蛋在子宫滞留时间短,可能会色素分泌不足。 家禽在高温期里采食量有下降趋势,而热应激又对营养素的需求增高,这种剪刀差的存在会明显影响蛋壳质量。实践表明,如果将预混料添加量提高10%-20%,即使是处于产蛋后期的鸡群,其蛋壳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高温季节里,向饲料中添加0.1%小苏打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上一篇:呼吸道病的控制方法 |